对于个人而言,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让简历与目标岗位相匹配?
1. 与求职岗位息息相关的技能、特长、经历必须突出,其他可以不写
简历不是所有工作内容的呈现。简历之所以被称为简历,代表着它的任务是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与应聘职位相关的优势突显出来,这样的简历才是简而有力的。
2. 学会数字表达,你的任何成绩都可以用数字来丈量
这里附送量化简历的七个小技巧,别再说你不会啦:
①列举一项或多项你参加或承担的重要项目或计划,你在其中的职责和贡献,在达到或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之外,你还做出了哪些其他贡献;
②你是否有什么建议曾被上司、部门或是公司采纳?若有,说明其内容、在实施这些建议时你的作用以及你因此取得的业绩和资历;
③你是否管理别人工作?若有,有多少人在你的领导之下?他们是哪种层次的员工(文秘类、技术类、业务类、行政管理类等)?
④你是否处理过紧急或危险情况?并对此加以说明;
⑤你培训过员工吗?若有,说明有关的方法、程序或内容,说明这种工作是你主动自愿还是上级的要求;
⑥你做过哪些给你带来满足感,或者得到上级、管理层或客户表扬和认可的工作;
⑦你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为公司增加了利润和收益、节约了费用和时间、扩大了客户群、降低了员工流失率、提高了生产率、改进了产品质量、削减了库存、建立及改进了工作流程,并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
6. 关于先就业再择业
马上要毕业了,辅导员一个劲的强调:不要挑,先就业再择业。学校是普通大学,自己和周围的同学朋友也都是平常人,大家都感叹今年工作不好找。已经有不少同学都是哪家单位要了,就去哪家单位,打算先干着,有机会再跳槽。
请教各位老师,“先就业后择业”这个说法合理吗?为什么?可能会导致哪些后果呢?还是说只适合某些学科?
以下是网络各界人士给的回答,可以参考下。
网友回答一:
合不合理不好说,但建议不要这么做。先就业再择业,说白了是学校为了追求应届就业率的产物。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当再择业时会发现自己前几年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而走出原工作岗位后,会发现自己仍然和毕业生处在同一起点,在年龄、家庭等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和新的毕业生们竞争。
建议大家还是仔细规划一下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再对比自己当前与目标的差距,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应该做哪些准备。
然后再根据这些寻找相匹配的工作。每年都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大量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基础工作给毕业生,选定方向,把握好机会。!
网友回答二:
个人强烈建议不要这么做,这句话应该是在大学扩招,大学为了完成员工就业率而鼓捣出来的。
刚毕业的时候,是没有工作经验,正因为如此,才要慎重,否则,男怕入错行,干一阵换下工作,几年过去了,你就会发现,你辗转N个不相关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浅尝辄止,只知道那么一点。而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始迷茫起来,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而你频繁跳槽也会严重影响你下一步的求职,HR在看到你众多的工作经历时,会作何感想?
反之,慎重入行,好好在行业扎根,几年过去,再怎么样,你也算对这个行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行业经验和人脉多少页有了,再选择跳槽或者进修都有不错的基础。
至于学科?就算是市场营销这种百搭的专业,你总不能今年卖洗发水,明年卖发电机吧?
网友回答三:
1.这个问题是各很普遍存在的,很多老员工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就目前的社会上大多数很多老员工在毕业时都没有为自己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非常的茫然;
3.学校的班主任或者人才招聘办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建议大家先就业再择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骑着驴找马,因为很多员工的生源地并不是学校所在地的,当员工毕业时,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离开学校了,要自己去面对社会,去学会独立生存,要为自己解决衣食住行……
因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说呢,员工刚从学校毕业,相对来说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工作经验,到社会上想找自己喜欢的工作,缺乏工作经验,简历制作的不合适,不懂职场的一些礼仪,规矩,求职时要求过高等等诸多原因导致求职屡屡碰壁受挫;
4.我个人认为这些应该区别对待,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但是我本人比较赞同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职业,毕竟第一份工作需要的是热忱,这样才能做的久一些,很多用人单位在面试人员的时候都会询问,您的工作履历,在职时长,工作取向,以便于判断和是否录用。
而往往老员工按照先就业的理论,频繁的跳槽、更换工作、寻找适合自我的岗位,反而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导致知而不全,学而不精现象的发生;
CONTENT END